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The Story of 1999 Green Big Tree – an interview

The interview of the originator of the legendary 1999 Green Big Tree Mr. Yeh was from No. 32 The Art of Tea:


葉炳懷與「綠大樹」的故事
「綠大樹」,在普洱茶界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被茶家譽為「茶中珍品」。最近,隨著該系列「十年經典回顧版」的面市,「綠大樹」更是聲名震耳,與之相反的是「綠大樹」系列產品的創製人——茶人葉炳懷,卻依然和往時一樣,安靜地在他的茶店裡賣茶。
葉炳懷在普洱茶界是個很有份量的名字,茶人們提起葉炳懷總是與他的茶聯繫起來,這是因為其為人甚為低調,其訂製和收藏的茶品卻甚珍貴,有「餅王」、「炳倉」之稱。雖被業界同行尊稱為「炳哥」、「炳叔」,葉炳懷 先生卻一再強調:外在的東西不重要,「低調務實、以質取勝」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他做茶的一貫宗旨。2009年金秋時節的某個下午,在廣州芳村南方茶葉城裡,記者一邊品茶,一邊聽「餅王」葉炳懷先生講述與茶結緣的故事,細味茶人的苦與樂。

從搬茶到賣茶
葉先生很清楚地記得,如今人來人往的廣東芳村茶葉市場一帶,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一片片的農田。因為當時廣東省茶業出口公司就設在附近,所以周圍就零散地聚集了一些買賣茶業的個體戶,最早到此從事做茶葉的則是廣東廣寧地區的茶人。1982年那時我們的「炳叔」,還是一位眾人眼中的「小弟」,平日的工作是給廣寧的茶商搬茶卸貨。雖然只是一名打雜的小工,但因為本身喜歡喝茶,所以葉先生快就對茶葉買賣過程有了些瞭解。利用身為當地人的地緣優勢,他不久也在芳村做起了茶葉的買賣。當時廣東省茶葉進出品公司每年的茶葉出口量都相當大,有較大的需求缺口,於是有很多個體戶就自己去收茶料讓茶廠加工後再賣給省茶葉進出品公司。葉先生就是當中的一個,憑著努力刻苦,加上頭腦靈活,他的茶葉生意慢慢做起來了。

從紅茶到普洱
飲用茶葉是中國人延續千年的飲食習慣,廣東人因為有「歎早茶」的習慣,對茶葉的需求量一直都很大,茶葉的流行種類則不斷變化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人比較喜歡喝烏龍、綠茶、紅茶、花茶等。 葉 先生說他最初的主營項目就是紅茶,那時人們喜歡喝紅茶,英德紅茶、民樂紅茶都很受歡迎,而他本人最喜歡滇紅,正是這個原因,使他跟雲南那邊的茶廠很早就建立了聯繫。葉先生很確切地說,喝普洱茶的風潮最初也是由廣東人帶起來,繼而傳播出去的,他記得大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喝普洱茶的廣東人就慢慢多起來了,也因為這樣,他做起了普洱茶生意,而這一做就是十數年。回首這一路走來,也是幾經沉浮的,1992年他在雲南某茶廠訂製了數十噸普洱茶,因為未能親自監製,恰巧製作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導致整批茶出現了較嚴重的質量問題,欠下很大一筆債務。幸好危急中有朋友相助,得以很快走出困境。早幾年的國內茶葉市場的那場「普洱瘋」,葉先生也受到了波及,還好都捱過來了,他認為普洱茶市場要走出低迷還需一段時間,但他相信前景仍是美好的。在普洱茶市場遇過的挫折,亦令他深深明白到:普洱茶,需要一種認真平和的態度,切忌盲目和瘋狂;像普洱茶,時間存放越長越醇香,價值越高,必須以質取勝,走穩每一步;另外,同行間的守望相助也很重要。

從緬甸到易武
現在說起普洱茶原料,大家想到的是雲南,葉先生說他最初做普洱茶卻是到緬甸收茶的,因為那裡的茶產業很落後,所以茶菁特別便宜。他以每公斤幾毛錢的價格收購茶料,再運到雲南當地的茶廠加工,製成的茶品則運回廣州批發給來自各地的茶商。後來,市場上對普洱茶的需要量越來越大,對茶的品質也有了更高要求,他也開始到雲南當地收茶。1999年雲南勐海茶廠面臨轉制,引發了重重問題,陷入了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出去的困境。剛上任的阮殿蓉廠長經人介紹找到了葉先生請求幫助。他親自到茶廠瞭解到真實情況後,留下了一筆預付貨款,讓茶廠得以暫解燃眉之急,這段雪中送炭的情分,也讓茶廠的老工人至今仍念記。留下大筆的預付款後,葉先生卻沒有在茶廠裡找到很滿意的茶,惟有親自去雲南的各大茶山找茶料。當他來到易武時,看到「瑞貢天朝」的牌匾,瞭解到易武貢茶的故事,並經過實在的考察和親自的品飲後,葉先生萌發了要把遺失的貢品茶從歷史上重拾回來的想法。當他把這一念頭轉化為行動後,自此就與易武茶結下不解之緣,並通過芳村茶葉市場這個商貿平台,把易武茶的好滋味帶給了五湖四海的茶家茶人。

從綠大樹到敬業號:
近年來,眼看著普洱茶的大熱,茶家茶迷們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普洱茶的製作工藝更趨完善,普洱茶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憂的是過量的開採,使珍品減少,好茶難覓。到得許多茶家茶迷口裡,真正的好茶不多,早期的易武茶難得地被一致推祟為「珍品」。而提起易武茶,都少不了葉先生的「綠大樹」。「綠大樹」其實只是一個別稱,品名其實為「易武正山野生茶」。葉先生於1999年在勐海茶廠訂製了他的第一批「易武正山野生茶」,此後,他每年都會訂製 一兩 批,而且一直延用同一設計的包裝紙。因為包裝紙的中間有棵綠色的茶樹,「綠大樹」的名稱就此隨著易武茶醇和鮮爽的滋味傳播開去了,成為茶人茶家眼中的經典茶品。葉先生訂製的茶,除了「綠大樹」之外,「一片葉」也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其標識是包裝紙中間有一片綠葉的圖案。自從當年對包裝紙上那棵綠色的大樹「一見鍾情」後,葉先生每收到一批他自己認可的易武野生茶,都會以這個設計作為包裝標識。以致後來他註冊自己的品牌「敬業號」時,設計的標識中間也是綠色的大樹,因為大樹外面有個圓環包圍著,所以他自己也喜歡稱之為「綠太陽」。從做茶到做人,葉先生說自己是個很念舊的人,因此一直延用舊的包裝設計;店舖選址在洞企路後,十多年來也沒變遷過,連店名都沒換過。不僅如此,跟勐海茶廠、下關茶廠的合作關係,也是延續了多年,採訪當日,他還拿出許多舊照片給記者看,說起舊事娓娓道來。
低調、簡樸、念舊,葉先生的做人做事態度跟他做的茶竟有異曲同工之妙。普洱茶是越陳越香,一名成功的茶人亦需要在歲月流轉中積累智慧和藏茶。

Source: 普洱壺藝32期,專訪廣州知名茶商新業茶行老闆 葉炳懷先生 綠大樹來由與始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